一個人到了幾歲才能靠自己的能力過生活,這在現代的生活裡似乎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社會觀點,要有所謂標準答案不容易,早期物質環境不佳,造就吃苦耐勞的習性,許多老一輩的人從小就得努力,使生活可以過得比較舒適些,家事處理、半工半讀,甚至為經濟、為生活而放棄學業,為的就是讓生活可能更好過,因此許多人可能國中畢業就得自力更生,有些人甚至國小的年紀就什麼都要會,也要幫忙負擔家計。而現在的年代裡家庭的子女數少,大部份保護周到,孩子們在保護的環境裡缺乏許多可以獨當一面的機會,沒有學習及承擔解決問題的環境,在升學取向的競爭中,即使大學畢業,甚至碩士畢業不見得能順利找到工作,生活自理、人際關係等不見得可以獨立處理,形成經常在媒體版面看到子女犯錯,卻常看到父母須要代為向社會道歉的畫面。
育幼院的孩子來自許多困難的家庭,也許因環境因素不得已需要安置在一個替代的家庭,在某些情境下有值得關心鼓勵的地方,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的福利服務,機構的專業協助及社會資源的關心,物質的生活不見得比一般家庭差,甚至有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文化及學習活動,因此孩子在育幼院的成長必須要有自己的努力的方向,當然必須克服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療育,想法調整團體生活的適應及為自己的未來建立生活目標,有學習的動力,及早為自己建立獨立自主的能力。
大同今年透過目標‧體驗‧圓夢的方案及自立生活協助計畫,主體核心概念即是為生活在大同的孩子們建立一個目標感,使生活有重心,也從自我負責的概念中參與投入,慢慢看到孩子的潛能及努力的方向,雖然還不算成效優異,至少看到方向是正確的,期待101年能持續規畫,讓孩子們從吃苦教育的體驗中去感受資源協助的得來不易,激逿出努力的動力,引發自立準備的學習,期待透過努力讓孩子們為自己將來的發展,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成長與改變。
撰文:院長 黃劍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