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服務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而發展遲緩的孩子,就像是等待裝上翅膀的慢飛天使,期盼有朝能展翅高飛。
「我要加油!珊珊要加油!」罹患腦性麻痺及重度肢障的珊珊,6歲以前幾乎都是躺在地上望著天花板度過,直到遇見家扶社工為她安排「到宅療育」服務……然而,錯過早療黃金期的珊珊,從像嬰兒般學習用手支撐、爬行、坐立,到用助行器站立、行走,療育之路走來格外辛苦,但堅強的珊珊,在痛苦流淚中仍選擇永不放棄……
在台灣,每年平均約有 10 萬名左右的兒童會有發展遲緩現象,其中大約有九成是屬輕度或中度遲緩,但有一成左右卻可能是像珊珊一樣重度遲緩的孩子。發展遲緩兒童有別於身心障礙兒童,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可減低未來障礙的程度,特別是3歲以前為黃金療育時期,其 1 年療育之成果相當於 3 歲以後 10 年的療效。有鑒於此,本會在新北市、台中、彰化及雲林家扶中心成立 4 所發展學園以及大同育幼院提供早期療育服務。
本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是結合社會福利、衛生醫療、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專業團隊合作方式,依據兒童及家庭需求,共同為其擬定個別化服務計畫,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讓兒童獲得適切的療育服務,協助家長獲得親職教養及兒童療育等相關知能,期許6歲以下之兒童能透過療育服務,展望不一樣的未來。
服務成果
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工作是條漫長艱辛的路,專業的療育服務更需要家長的耐心陪伴與堅持,才能見到孩子進步的果效。
罹患多重障礙的小宇,3歲時因腦炎開刀導致左邊手腳無法自主活動,行動只能用爬行的方式。接受療育後的小宇,在即將就讀國小前向老師說:「我好希望能夠用走路去上學,這樣才能和班上的同學一起上體育課。」
小宇的願望,在家長與學園療育團隊的合作下實現了──學園畢業典禮前一週,小宇站起來了,並且順利站上舞台表演舞獅,展現其在學園的努力成果,步伐雖然有些蹣跚,但生命的奇蹟卻帶領小宇開始走向嶄新的人生。
為幫助發展遲緩兒童能在發展關鍵時期獲得妥善的治療與照顧,本會於 1992 年即開始正式投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行列,迄今提供超過 2萬多人次的療育服務。
通報轉介中心 |
以受理通報、個案諮詢、資源轉介與宣導服務為主,宣導社會大眾及家長對兒童發展及早期療育的基本認知。台中及雲林家扶發展學園辦理通報轉介服務,2021年新增通報案量為1,339名,辦理29場次宣導篩檢活動,為360名兒童進行篩檢服務。 |
個案管理服務 |
以受理通報轉介個案為主要服務對象,依兒童個別需求,規劃一系列服務計畫,協助整合家庭內外在資源、幫助兒童有效發揮潛能。2021年於台中、彰化及雲林家扶發展學園提供2,802名兒童個案管理服務;服務內容以諮詢服務為主,提供6,774次服務。 |
日間托育服務 |
新北市、台中、彰化、雲林家扶發展學園及大同育幼院有提供日間托育服務,雖然在疫情影響下歷經2個多月停課期,但透過視訊/通訊軟體、示範影片等方式協助兒童與家長在家不間斷教學和療育的工作方法,持續提升家庭親職功能,促進兒童發展能力。2021年累計服務264名身心障礙兒童、50名發展遲緩兒童。 |
機構時段療育服務 |
提供職能、務理、語言、認知、音樂等課程,依照兒童個別需求,提供更彈性且適當的時段安排。2021年在新北市、台中、雲林家扶發展學園、馬祖家扶中心及大同育幼院提供2,824人次時段療育服務。 |
到宅療育服務 |
透過專業人員到家中親自示範教養照顧技巧,指導主要照顧者如何在家中協助兒童進行療育,在其熟悉的環境中促進發展能力。2021年共計提供1,444人次到宅療育服務。 |
社區療育及社區關懷工作 |
2021年提供6,614人次社區療育及社區關懷,將服務觸角伸入較偏遠或是早療資源較少的社區,當地多數兒童因生活刺激較不足或家庭環境較為封閉,導致影響兒童的發展能力和親職能力較為不足;透過療育課程,協助兒童能獲得即時性服務與提升療育資源。 |
未來展望
擴展早療服務,提供更多區域和更多對象的關懷支持
「我們家有一個唐寶寶,是中度的智能不足,比較常碰到的是別人異樣的眼光,或者就是人家會一直問,說妳當初為甚麼沒有做檢查、妳為甚麼會生出這樣的小孩…很多疑問,每次我都要跟人家解釋:我當然知道,誰願意生這樣的孩子啊對不對?但常常解釋,我們自己心裡面也會覺得心累,就不想再多說甚麼了,而我們這邊(東部)也沒有什麼家庭支持團體,總之都自己要學著去面對、自己要去克服,家裡有這樣小朋友的家長都應該碰過這種情形…。」阿芳媽媽笑著跟社工分享,好像她自己能完全理解社會這些「正常」的反應,但其實她也不清楚,社會什麼時候也會理解「不夠正常」的他們、以及他們可能有很多困難要面對?...
從日積月累的實務經驗中,我們發現除了針對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的兒童及其家庭能夠獲得的療育的效果,也期盼社會能更理解、更認識與接納這群慢飛天使,共同幫助他們朝向社區融合、有更多社區參與的機會,過程中需要協助家庭獲得更多支持,促進他們有能量在社群中生活;而偏遠地區或資源相對較為缺乏的地區,也是服務更需延伸觸角的地方,以利潛在的遲緩兒童能及早被發現和接受需要的服務;此外,我們也發現當服務對象離開園所轉銜國小就讀之後,缺乏服務的延續性,除了相關福利補助外,社福機構針對國小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所能提供之服務有限;再者,對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來說,家庭需求更會因為孩子的各生命階段而有不同的關注焦點,而且當結束早療服務進入學校後,家長大部分亦已逐漸接納孩子的特殊性,更會積極的尋求外界的支持與協助。
因此,家扶基金會除了4所發展學園以及大同育幼院外,將有更多單位(如馬祖、台南南區和台東家扶中心)投入,盼發展「社區關懷服務」,即「以家庭為中心,提供家庭支持與社區參與機會為主要,輔以當地所需之療育服務提供,以朝向社區融合概念為目標」,提供包含家庭支持、社區共融(含休閒活動、社區參與)、社會倡議(含宣導、篩檢)、團隊諮詢及發展促進(含療育服務)的服務內容,以及延申早療個管服務中心之概念,辦理「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支持服務」,以社區服務型態,增進服務可近性,期以建構學校、家長、社區三方溝通橋樑,透過彼此合作及相互支持,提供以家庭需求為本位的服務,解決或滿足其問題與需求,保障身心障礙兒童及家長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