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家榮退,唯愛不離,不忘愛的初心

返回列表

寄家榮退,唯愛不離,不忘愛的初心

𓂃✎✎✎關於服務𓂃𓂃𓂃𓂃𓂃

寄家榮退,唯愛不離,不忘愛的初心

  蘇錦川、蔡秋梅夫婦於民國84年擔任寄養家庭,近30年的歲月中照顧過38名寄養童(包含手足)。從初期照顧一般兒少,漸進式開始照顧特殊兒少,累積足夠的照顧經驗後,後期以照顧行為偏差、身心障礙或有情緒障礙等特殊情形的寄養兒少為多。蘇氏夫婦對寄養童的多元化樣貌極具包容力,可從既有的家庭規則中依寄養童彈性調整教養方式,寄養道路上可謂身心百戰也累積許多經驗值;在近七、八年的時間裡,更不遺餘力為家扶接下照顧轉安置之寄童的重要任務,致力兼顧寄童的身心與能力發展需求,以愛的方式回應每個寄養童。

  寄養媽媽說:「要想到會需要出來安置的孩子就是有狀況」,如此想著就不會與孩子們生氣,設法因應寄養兒少各種身心需求與行為議題,為寄童量身訂製照顧計畫,才能好好的往前走,是寄養父母持續在愛的路上的信念。

 

當夠了孩子,才能好好當大人

 

  蘇氏夫婦照顧的寄養童有返家、有轉機構長期安置、也有在寄養家庭照顧至滿18歲自立。寄養媽媽回想起寄養童將到機構安置,在臨別前抱著寄養媽媽問能不能收養自己的辛酸、為準備上大學的寄養童添購住宿用品、帶著寄養童到大學宿舍入住的那個時刻,這些畫面彷彿再次經歷自己的子女離家就學的樣子,滿是祝福與不捨。

  當蘇氏夫婦得知自己照顧的第一名寄養童投入職業軍人工作,也有寄養童選擇擔任社工助人時,內心的感動與彭湃不在話下,看著寄養童們可以順利成年、成人,穩穩當當的在社會正軌中生活著,過去的辛苦都值得。寄養媽媽回顧家庭的照顧歷程,如何“甘願”為孩子付出,跟學校老師、社工保持良好的溝通、合作,都是能好好照顧好寄養童的重要關鍵。照顧寄養童每天有許多大小事要處理,像是照顧患有癲癇的寄養童時,都在想著如何降低其發作次數及日常照顧的安全措施、照顧三名手足寄養童的陪伴分配、遇到寄養童時常在暗處偷尿尿或在學校裡拿東西、青少女階段的寄養童晚上嚷嚷著要跟朋友出門、因國小教助員無法負荷寄養童照顧需求,寄養媽媽自己擔起教助員任務親身陪伴寄養童上課、還有寄養童爭寵議題與發展需求的因應等,都是寄養父母的生活中需費盡心思、絞盡腦汁處理的日常。

  蘇氏夫婦對家扶中心認同度高,致力參與中心辦理的活動並於社區中宣導給予機構正面形象宣傳。2024年蘇氏夫婦屆滿65歲在寄養家庭授證典禮中榮退,蘇媽媽對要對服務中的寄養家庭打氣說,現在一般的孩子都不好照顧,遑論寄養童很少有好帶的;要想到會需要出來安置的孩子就是有狀況,照顧資訊多元也需要常更新、學習,大家都在看寄養家庭做了什麼,平時與社工、老師有良好的溝通,遇到照顧困難時就找社工幫忙,彼此相互合作,可以在照顧過程更加順暢。蘇媽媽也表示生活中要有自己的規劃,釋放照顧壓力、情緒的方法才能長久。蘇媽媽也期待鼓勵有愛心和責任感的青壯年及有能力的家庭,付出自己的餘力加入寄養家庭行列;在寄養童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家。蘇媽媽表示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與寄養養童相處,自己的女兒也有意願擔任寄養家庭,希望讓這份愛能延續。

  感謝蘇錦川、蔡秋梅夫婦無私的愛心和奉獻,為寄養童提供一個避風港、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每個微笑、每個擁抱、每個耐心的教導,都在寄養童的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讓寄養童在困難的時刻感受無比的溫暖和支持。蘇錦川、蔡秋梅夫婦不忘愛的初心,在現今社會如同一股暖流,僅代表著這些寄養童大聲的說 「有您們真好!」